主页 > 鲜花批发市场简爱花坊

黄河明清古道经过哪里?

73 2024-06-20 18:45

一、黄河明清古道经过哪里?

1、明清黄河故道溯源

明清黄河故道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东至江苏省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28公里,贯穿河南兰考、民权、宁陵、虞城,山东单县、曹县,安徽砀山、萧县、丰县、睢宁,江苏邳州、泗阳、响水、涟水、滨海等豫鲁皖苏4省8市27个县(市区),形成了一条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开始,就以商丘为治河指挥中心,修筑南北两岸大堤。之后,元代、明代又先后在此治理多年,由于黄河“一斗水半斗沙”,以致河随堤增高,最后形成地上“悬河”,一遇大水,就决口漫溢,泛滥依旧。直至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工部尚书兼总理河道潘继训以“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动用沿河5万人民、历时16年,在原有基础上筑起此堤,从此使黄河定于一道。结束了400年来黄河多道并行、泛滥为灾的局面,治河方告成功。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北上,留下了这条故道和故堤。黄河故道是一个珍藏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保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源,在时间长河中不曾褪去本色,是值得所有人前往鉴赏与体验的“母亲河圣地”,却因为缺乏对外沟通而藏在深闺。

商丘境内黄河故道西起民权县,东至虞城县,全长134公里,总面积约1520平方公里。

黄河故堤是沿河人民为保卫家乡用血与泪筑起来的,是豫东人民治理黄河、保卫家乡的重要标志,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

商丘境内保存完好的134公里黄河大堤,高13米,底宽100余米。曲折连绵,逶迤苍莽,雄伟壮观,像一条岿然横卧在豫东大地上的巨龙,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也是商丘人民战天斗地、战胜大自然的标志。现在的黄河故堤夏天鲜花簇簇,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彩蝶飞舞,冬季长堤内外白雪皑皑,长堤高高耸立,蔚为壮观,有“绿色长廊”、“水上长城”之称。

2、明清黄河故道保护传承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随着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民权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虞城县黄河故道“田庙万顷果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等黄河故道沿线景区、公园化开发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逐步得到开发,通过“中国-商丘明清黄河故道湿地花海徒步穿越”活动进一步提升黄河故道有氧运动、生态观光、湿地康健品牌化认知。文旅融合背景下,结合商丘全域旅游的契机深度发展,黄河故道的生态价值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在焦姓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大事件?

焦姓发源地:山东济宁市嘉祥县 河南三门峡市陕县

焦姓总体概述:

焦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寻根溯源:

关于焦姓得姓起源,主要有两处:

1.出自姜姓,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

《史记·周本纪》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卷四)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由此看来,周初所封者为姜姓焦国。

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或谓河南陕县,或谓山东嘉祥县。《广韵急就章注》记载姜姓焦国,其地望在今山东济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何光岳先生认为,姜姓焦国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省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省嘉祥县,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44中发现了两件有铭铜器—追夷簋。其铭文考释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显,对扬厥显祖之遗宝,用作联皇祖宄仲尊簋。追尸(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王龙正先生认为,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器主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因某种原因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他说:“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姜姓焦国就在山东境内,其受封者应为炎帝神农之后。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姬姓焦国既然为西周初期的同姓封国,那么该国之始封者必当为周王室的同姓贵族。虽然该国始封者因文献记载缺乏难以考察,但其封地当在今河南陕县,即三门峡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焦在陕县。”《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有学者认为姬姓焦国是召公之后,并进行了考证。《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载:“陕州,周为周公、召公分陕之所。”《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何休注曰:“陕者,概今弘农陕县是也。”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可推断,姬姓焦国当为周初周公或召公之后的封国。需要指出的是,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记》中谓陕县之焦国乃“召公子谯侯旧国,谯,云焦,故城在陕州东北部”。我们认为此说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关于姬姓焦国的受封年代,可以从周初三次大规模分封中得到佐证。第一次分封在文王时期,第二次分封在武王克殷之时,第三次分封是周公东征取得胜利之后。《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显诸侯”。焦国既然为召公之后的封国,其受封时间当在第三次大分封之时甚至更晚,具体说来,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其灭亡的年代为西周末年,即今本《竹书纪年》云:“幽王七年,虢人灭焦。”时在公元前775年,前后存在时间大约200年左右。

关于姬姓焦国都城的位置。《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水经注》卷四记载:“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史记·秦本纪》引《括地志》亦云:“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陕州城位于今三门峡市西郊陕州风景区内,其残垣断壁尚有保留。焦国得名于焦水,焦水今名苍龙涧河,位于陕州城西南,向北注入黄河。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古焦城是一座位于虢都上阳城内东北角的小城。由此推知,焦国灭亡后,虢国占有了焦国的领地,随后又以焦城为基础,在其西南营建新城,使原焦城成为新虢城的一部分,即虢城的“东北隅”。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上发现了部分城墙遗址,从而确定了虢都上阳城的具体位置。

关于姬姓焦国公共墓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配合三门峡市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窑虢都上阳城内发掘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这批墓葬和车马坑、马坑的开口层位均在虢国文化层之下,皆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大部分为陶器,以鬲、豆、盂、罐为基本组合形式,只有个别墓葬中出土有青铜器。这批墓葬除几座出土青铜器为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为贫民墓,且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在宫殿区附近,这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从地层的叠压关系上看,这批墓葬明显要早于虢国文化层。再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习俗及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而应是被虢国人毁坏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这批墓葬年代的下限当在公元前775年,即虢国灭焦之前。

总之,焦姓的最早起源主要来自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姜姓焦国和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的姬姓焦国。至于其他的起源地多为后世的其他族改姓,时间上要晚了许多。

得姓始祖:

焦伯: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春秋时灭于晋,于是子孙纷纷出奔,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或西徙陕西,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山东播迁。先秦时期,焦姓人于史书不显,表现得较为沉寂。西汉时,见诸史册之焦姓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寿外,还有在《田延年传》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富人焦氏。东汉时,入载史册之焦姓有焦触、焦和、焦永,还有庐江(今属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焦贶。这些资料表明,此际焦姓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已有焦姓人在长江以北之安徽,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姓,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今定州)、广平(今鸡泽东)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有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人焦先,梁人焦宝愿,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焦遗、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为焦姓的焦明、焦度父子。说明此际社会动荡造成焦姓南迁外,更多的焦姓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甘肃一带。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胜。安史之 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虽造成焦姓人口锐减,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无序的播迁,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还有战火不焚烧的净土。宋靖康之耻后,焦姓避居江东,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宋理宗时,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宋末元初,焦姓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明初,山西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响亮,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如今,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

郡望堂号: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中山、广平、冯翊。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为巨鹿郡的领地。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河北省北部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挢蠓腭磾,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三诏堂:源出江苏省镇江市名山焦山处士焦光的家世,自东汉焦光结庐隐居此处,平生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为名的。在这里,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转折处,江中心号称浮玉的名胜区焦山。东汉时,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名传千古的焦光后裔,就以“三诏堂”作为堂号。

此外,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饮仙堂”、“中山堂”等。

宗族特征:

一是渊源主流极为明晰。以炎帝神农姜姓、黄帝轩辕姬姓为主流,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因而焦姓血缘沿续极为正统,完全可称“天下焦姓为一家,后裔繁衍承一脉”。

二是南迁历史朝代最早。焦姓南迁比其他姓氏南迁历史较早,始于西汉时期,意思是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南各省的大多焦姓南迁历史至少有2000余年。因而江南焦姓与北方焦姓相比,繁衍昌盛,人口较多,分布较广。

三是祖先历史较为沉寂。焦姓历史人物记载于古老史书不多,可以说先辈是沉寂于世,不善张扬,勤耕苦读,兴家创业,仁爱为本,自守先德。但焦姓历史人物要么平平淡淡,要么就是一鸣惊人。

四是睦族友邻团结和谐。以仁义礼智信为本,以真善美孝弟为先,天下“焦”姓均能视为一家,恭敬如亲。宗规族训与时俱进,呈现出“辉煌显赫承先德,竞相显贵勇争先”的良好家风。

五是外姓基因融合清晰。焦姓由炎黄二帝传承为主流,历史上也有外姓基因注入。历史上融入焦姓的主要有四大方面。其一氐人融合。在南北朝时(420—581),发生在西北、西南地区,南朝时有甘肃、四川一带氐族人形成了南安郡,汉化为焦姓大族。其二夷族融合。在汉朝时(距今1800年前),在四川南部、云贵地区的南中夷四姓中,有的取为焦姓,称为“叟族”大姓。三是党项融合。在唐朝时期(618—907)的吐蕃人,及北宋朝时期(960—1279)宁夏地区的西夏党项族中出现了焦姓。四是满族融合。清朝初期(1644年前后)位于东北地区的满州八旗觉佳氏,其后人改为焦姓。此外还有苗族、回族等民族中也有焦姓。

焦姓名人:

焦仲卿:汉代《古乐府》诗中的人物,其妻刘氏,与他是对恩爱夫妻,但刘氏为焦母所不容,被逐出家门,投河而死,焦仲卿哀痛之极,亦自缢身亡。

焦延寿:字赣,汉代梁地人,官小黄县令,颇有政绩。专攻《易经》,自称得孟喜之传,曾传授给京房,于是汉代《易》遂有京氏之学。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时被封为三老。现在大约有百部焦氏家谱记载始祖是焦延寿。

焦先:字考然,三国时魏国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人,隐士。隐居荒野河边草庐中,见人不语,冬夏不穿衣,睡不铺席,满身污垢,数天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年。

 焦 遗:十六国时西秦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曾为太子太师,后迁安南将军、广宁太守等职。南安诸羌族人曾推举其为主代秦,被其拒绝。

焦度:南安氐人,南朝齐将领。少有勇力,善骑射。历任辅国将军、东宫直阁将军、淮陵太守、游击将军等职。沈攸之起兵造反,焦度镇守郢城,曾于城楼上辱骂沈攸之,人呼其楼为焦度楼。

焦遂:唐代名士。说话口吃,清醒时话不成句,醉酒时对答如流。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白、王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并称饮中八仙。

焦守节:许州长社(今属河南)人,宋代大臣。其父焦继勋官至彰德军节度。守节以父荫补官。真宗时,置江淮南、荆湖路兵马都监。降施州蛮,出使契丹。累擢至四方馆使、荣州刺史,以右神武大将军致仕,卒年七十。

焦赞:北宋后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辽军的北军将领,焦赞墓在今天河北雄县。在杨家将演义中,焦赞是追随杨延昭的猛将,同孟良并称,抗辽有战功,久镇瓦桥关(河北雄县一带),也就是镇雄州(雄县),名望颇高。他和孟良等是杨家将的左右臂,是一位名闻河北的抗辽勇将。

焦德裕:焦德裕(1219——1288)字宽父,元,井陉人。通晓左氏《春秋》,好拳勇,善射。当时,金将武仙的部下赵贵、王显等,经常出没太行山袭击元军。太宗窝阔台命德裕率部讨伐,事成之后,太宗下诏将井陉北障城田赐给德裕。后历任战漕运使、陕西道提刑按察使、行中书省事、淮东宣抚使及福建行省参知政事等职。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88年)卒,年69。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益忠肃。

焦宏:据相关资料记载,焦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后历任江西按察副使,江西布政使,明正统六年,擢为户部侍郎。焦宏为官23年,不仅多次平反冤狱,施惠于民,而且为东南沿海抵抗倭寇作出了贡献。

焦芳:河南省泌阳(今唐河)人,明代大臣。天顺进士,授编修。历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其性阴狠、贪婪。家藏万金,居第宏丽。后被革职。

 焦馨:山东省章丘人,明代直臣。万历年间进士。由中书舍人迁兵部员外郎,天启间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拒建魏忠贤生祠。崇祯元年解官。

 焦竑:字弱侯(1541-1589),号漪园,又号澹园,明代学者。祖籍日照市大花崖村,出生于江苏省江宁。自幼聪颖好学,16岁在南京考中秀才,便到天界寺、报恩寺埋头苦读。万历十七年(1589年)49岁时考中己丑科状元,以殿试第一入翰林修撰。焦竑为人性格直率,政见不同则当面辩论,并上书谏争,因而受到当政者厌恶。因而他出任顺天乡试副主考时,曾受谗臣的诬陷。从而他看透官场险恶,忿然辞官,从此,不再出仕,是年,他为李贽作《藏书序》。焦竑一生博览群书,精于文、史、哲学科。他治学严谨,不入俗流,常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澹园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翼》、《养正图解》、《玉堂丛话》等。

焦循: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清朝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嘉庆举人。出身治《易》世家。他以数学原理及音韵训诂整理《易经》。有《雕菰楼易学三书》、《孟子正义》、《论语道释》、《剧说》、《释弧》、《释轮》、《加减乘除释》。

焦达峰:湖南省浏阳人,原名大鹏(1887-1911),字鞠荪。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次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1907年与张百祥、孙武等在日本组织共进会。回国后曾参加萍、浏、醴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武昌起义后,他首先响应,发动长沙起义,被推为湖南都督,不久被谭延闿所杀害。

焦守健:(1912―1941)又名焦建国等用名,化名苏一华、肖实。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屯里村人。中共党员,抗战英雄。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以身作则,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身患肝癌,强忍剧痛,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病逝,终年42岁。

焦国英:(1927—2008年)字厚本,系西汉焦延寿第66世孙,焦先第57世孙,泰州寺巷焦荣第22世孙。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大梁家村人,中共党员,中国刺柏树桩盆景艺术创始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焦李成:1959年月10出生,教授,分别于1982,1984和1990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992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6月至今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