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分太少
种子需要水分才能发芽,种子一成熟就干掉了,要成功发芽,这些成熟的种子就需要大量的水。只有当它们吸收了充足的水分之后,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和成长才会发生。
种子吸收水分时,水解酶会开始将储存的食物资源转换成种子发芽过程中所需的化学物质;种子也需要水分来分解“穿在身上的外衣”,幼苗才会出现。
看看种子盘里的土壤是否太干,就可以看出问题。浇水要充足,但注意不要冲走埋好的种子或者将它们冲得太深,种子才能及时发芽。
2. 浇水过多
虽然说我们需要提供充足的水量,但具体水量还是要依种子类型而定。过度浇水是种子发芽率低、参差不齐或根本不出的原因之一,会造成水涝和紧实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幼苗立枯病。
如果种子浇水过多,先让种植土壤稍微干燥,如果不幸出现了以下问题,可能就为时已晚,需要重新再来过。
3. 氧气不足
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需要氧气进行新陈代谢,直到开始光合作用的过程。幼苗叶子生长之前,它需要从有氧呼吸中获取大量的能量。
氧气需求与水分需求密不可分。一些特定种子的“外衣”需要先分解,才可以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氧气。浇水不够或过度浇水都会造成发芽过程中的氧气不足,水分不够,种子外衣无法分解;过度浇水,土壤过涝且紧实,致使氧气难以进入。
还有另一种情况会造成种子无法获取所需氧分,那就是:种子埋得太深。所以播种前,先查看相关文章,弄清楚每样种子的播种深度,再动手实践。
此外,错误的播种土壤也会造成种子无法获取发芽所需的氧分和水分,同样,先弄清楚种子需要何种类型的土壤(堆肥、盆栽土等),再进行调整。
4. 温度过
种子发芽的又一大因素是温度,它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长速度。一般种子会在一个特定的温度范围内发芽,不在这个范围内就完全不会出芽,位于温度范围的极端点时发芽率也会大大降低。
许多常见的菜园作物在平均温室室温在16-24摄氏度左右都能有效发芽,不过所需温度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一些种子喜欢比解冻时高一点的温度,一些喜欢凉爽的土壤,一些则只会在土壤温度明显回升时发芽。
同时,一些种子需要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也叫“春化处理”)以打破休眠期,另一些只需要气温土壤好转就可以发芽。
户外直播一般会遇到温度过低的情况,或者是过早播种,又或者夜间温度骤降都有可能影响发芽率过低。在凉爽或寒冷气候下的地区,晚霜有时候会威胁到早播作物的生长。
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室内育苗,等到天气稳定之后再再移栽到最终生长的地方;如果生长季不长,早播就会很重要,可以考虑打造一个“发热床”或小温室来播种,或用温室、大棚、防护罩来保护种子和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