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药的主要病虫害
山药农药残留严重。
这是因为山药生长过程中,需要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而这些农药中的化学成分会残留在山药中。
此外,山药的根部和地下茎部分常常被虫害侵袭,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这也会导致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长期摄入会对身体造成慢性毒性影响。
因此,建议在购买山药时选择有机山药或者无农药残留的山药。
如果需要自己种植山药,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减少农药使用和残留:
1. 选择抗病虫害的山药品种,减少农药使用。
2. 使用有机肥料,增强山药的抗病虫害能力。
3. 定期检查山药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4. 使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减少农药残留。
5. 在收获前停止使用农药,让山药自然降解农药残留。
二、山药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法
(1)褐斑病。俗名枯叶病。多雨、地涝易发生,危害叶。发病初期叶片上生黄色或黄白色病斑,后期变换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冬季清除地内杂草与落叶,深翻土地,消灭越冬病菌;②从6月下旬起,为预防发病,每隔7~10天喷1次1∶1∶200的波尔多液,连喷2~3次;③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
(2)炭疽病。危害茎叶,夏季发生。初期叶片上生褐色小斑,后变黑色。叶基部呈水渍状病斑,严重时影响植株生长。防治方法:①栽种前用1∶1∶150的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消灭种源上的病菌;②出苗后每隔10~14天喷1次1∶1∶150倍的波尔多液,连喷2~3次,以作预防;③发病初期,每隔7天喷1次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连喷2~3次。
三、山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选择土壤
淮山是一种喜温的作物,生根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0-24℃左右,在我国除了比较寒冷的地区,大部分的省市地区都可以种植淮山,种植淮山适宜选择松软的沙土,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地区,土壤酸碱值为微酸性或中性。
二、挖沟晾晒
一般都是根据淮山的品种类型,来决定挖沟的长度,挖好沟后,不要马上进行播种,要根据气温晾晒几天,再回填土沟,在回填的时候要,需要按照底层、下层土、中层土次序进行压实,然后将表层清理干净即可。
三、挑选品种
种植前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挑选优质、没有病虫害、活力高带芽块的淮山,然后将切口处抹上消毒灰再进行种植。
四、搭建支架
淮山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将藤蔓远离地面,淮山的藤蔓刚开始长出的时候,就需要搭建支架进行牵引,让淮山的藤蔓顺着支架慢慢往上爬,比较低成本的支架可采用竹块搭建,一般可以竖1个人字形框或者框型架,高度为2m左右。
四、山药的病虫害防治要点
山药疫病是指山药叶片和茎部出现病斑,使山药生长受到影响的一种病害。以下是山药疫病的主要症状和危害:1. 病斑:山药疫病在山药叶片和茎部上产生灰白色或苍白色的椭圆形斑点。2. 腐烂:病斑逐渐扩大并开始腐烂,使得山药茎部和叶片逐渐枯萎和变形。3. 凋萎:病害严重时,山药茎部和叶片会因为病斑而凋萎,大大影响山药的生长发育。疫病对山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病害极易传染,会对山药的发芽、生长和产量产生很大影响,极大地降低山药的品质和价值。同时,山药疫病还会对土地造成破坏,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要有效地防治山药疫病,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它的扩散。
五、山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山药种后怎样管理
一、插架种植山药后即可插架,一般采用“人”字形架,再用横杆捆牢。架杆高度不低于2米,插杆深度在20厘米以上。
二、管理山药根入土较浅,一般不进行深中耕,以免伤根,可根据情况进行除草。平时浇水后,可结合松土适当覆土。为了提高地温,一般苗出齐后再浇水,但种植时墒情要适宜。山药出苗后,每株只留1个壮芽,其余的芽全部去掉。追肥在6月中旬进行,没有施足土杂肥和豆饼的可在行内开浅沟施肥。7月上旬,根据长势,结合浇水施肥。此期间不能施底肥,雨前每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或0.2%的尿素进行喷洒,旺盛生长期可适当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8月上旬至9月上旬适当喷洒膨大素。
三、病虫害防治(一)山药病虫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山药一旦发生病虫害,防治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要把药物用到发病之前,对于往年用过的架杆要用杀菌药物浸泡后再插架。5月中下旬,山药苗高1米左右时可喷药防病。(二)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白涩病可用70%的代森锰锌500~6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或80%的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雨后要及时补喷。白涩病可于6月初用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三)茎腐病、枯萎病可用50%的多菌灵4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或95%的敌克松200~300倍液灌根2~3次,每隔10~15天灌1次。枯萎病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隔10~15天灌1次,连灌5~6次。(四)山药叶蜂可用50%的敌敌畏1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1200~1500倍液进行防治。(五)红蜘蛛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六)发现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选用针对性农药拌毒饵防治。编辑:巨苗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
六、山药主要病虫害是什么
山药的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老百姓称落叶病,表现初期叶片发黄,叶片出现小斑点,最后茎枯叶落,此病以防为主,做好轮作换茬,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用25%多菌灵粉剂500倍浸种25~30分钟进行种薯消毒,栽培后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一般可在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交替喷雾,发病重时可用日本“大和芋”山药专用配方农药,发病初期隔7~10天进行喷雾,一般连续喷施2~3次即可。
浅追肥。如果基肥施用较多,则少追肥或者不追肥,为确保山药高产,一般追施2~3次,在地上植株长到1米左右时追施一次高氮复合肥,以后每隔一星期左右追施一次,3次即可。山药膨大期以磷钾含量较高的多元素复合肥为主(山药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是1.5:2:5),每亩30公斤左右,最好采取冲施的方法。生长后期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防早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山药的吸收根系分布浅,发生早,呈水平方向伸展,施肥时应施入浅土层以供山药根系吸收。
七、山药的病虫害
1、想要使山药段快速的发芽,就要挑选没有病害也没有损伤的山药段,长度差不多在20-40cm就行。在进行种植之前,还应该使用多菌量浸泡来消毒,之后把它晾干之后才能种植,不然发芽的速度就会变慢。
2、种植之后的地温也不能过低,需要维持在10℃以上,如果说地温比较低的话,发芽需要的时间则会变长。
八、山药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防治措施及方法
1.优良选种:山药糊头病、红斑病、黑斑病主要通过种体传播这一特性,选择无病良种特别重要。通常在每年秋冬选择纯正、无病、健壮种苗,忌用颈部细长、底部尖细、毛孔外凸的多代退化种和带病种苗。最好是采用无病田繁殖的一代优化无病种苗种植。
2.优化栽培:选择地势较高,湿度较低,肥沃疏松的无病沙质土壤,冬前翻耕,冬冻春晒。深沟高畦种植,雨季注意排水。播前施足经过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每亩施用氨基酸生态肥3-5袋可在加中微量元素肥20公斤(必须使用!),也可以使用太平生态牌的生物菌肥160斤+中微量元素肥2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可增强山药抗病耐病能力,减轻病害。
3.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换茬可以有效减轻和避免山药短体线虫病危害。3年以上的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防病效果好。
4.药剂防治:
A,非重茬地:播前,用三氯异氰脲酸30克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于山药种体上(令种体均匀粘有药液),凉晒25天左右,其间翻动6—12次左右。
B,重茬病区地:每亩用三氯异氰脲酸80%亩用150克混土撒施与地表,然后翻地
C,无论是否为重茬地:在定株时,当发现有“糊头病”必须及时用三氯异氰脲酸5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最好用药液500ml,对糊头病、红斑病、黑斑病、茎基腐病的防治率高达96%以上,并且提高产量30%以上。